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对绍兴文化厚爱有加,称绍兴为“浙江的罗马”,多次对绍兴文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绍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多年来,绍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自觉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2021年绍兴在全省率先启动地市级文化研究工程,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系统开展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绍兴风华——历史文化普及精品读库》《绍兴宋韵文化研究》《绍兴黄酒文化研究》《绍兴戏曲曲艺文化研究(第一批)》等6个重大项目成果陆续出版发布;以《绍兴大典》编纂研究为主抓手开展地方文献大规模整理,已摸排绍兴相关典籍2000余种,完成500种书目的概述研究和120余种书目的提要研究,部分成果已出版。
一、近年来绍兴文化研究工程主要成效
一是聚焦主线,赓续了名城文脉。绍兴文化研究工程作为绍兴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不仅承载着传承古城文脉的历史使命,更肩负着绍兴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时代重任。工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全域历史文献摸排、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创新举措,构建起具有绍兴辨识度的城市文化体系,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绍兴地域文化研究空白。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绍兴大典》等系列学术成果,进一步突显了绍兴文化的区域影响力,助推绍兴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研究高地。
二是守正创新,提升了文化影响。绍兴文化研究工程正加速进入收获季,各项成果不断涌现。各子课题专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已有百余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其中四项子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围绕工程先后开展了“宋韵文化的传世价值”、“浙东唐诗之路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陆游文化、明清越地名人思想等为主题的高端学术活动30余场,极大提升了绍兴的对外文化影响力,成为讲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绍兴故事”的有效载体。
三是活态利用,赋能了地方发展。在成果转化方面,绍兴大力推动学术成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团队为浙东运河文化园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宋韵文化研究专家团队为陆游故里文化项目打造了独具韵味的展陈体系,黄酒文化研究则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动能。在文化传播方面,打造了立体化的文化传播矩阵,通过100余场“绍兴社科人文讲堂”,构建了专家学者与市民对话的桥梁;精心制作的《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栏目,以50篇文史散文、55集微视频的体量,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雅俗共赏的文化科普产品,《境绝利溥话鉴湖》等精品内容在央视频等平台创造了超百万的传播声量,走出了学术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
四是融合联动,引育了平台队伍。绍兴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开创了绍兴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新范式,形成了“高端专家带动青年学者,高校学者联动本土文史研究人员”的学术资源优化配置与深度融合体系。聘请10位知名绍籍社科专家,作为绍兴文化研究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根据研究领域与部分“鉴湖青年”社科学者结对,为工程后续开展培养了后备力量。同时,工程的开展推动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绍兴鉴湖研究会等传统平台发展壮大,并孵化出宋韵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研究机构,有利于构建“术有专攻、研有活力”的学术研究平台体系。

二、推进文化研究工程重要工作
一是高规格推进,明确工作方案。组织保障方面,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绍兴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落实专项资金。选题谋划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向全市社科学者征求意见,共征集到100余个项目。按“今”“古”“人”“文”四大主题,重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绍兴的实践研究、浙东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宋韵、绍兴历史名人、绍兴戏曲、绍兴黄酒等十个方向的研究项目。研究制定《<绍兴大典>编纂出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绍兴大典》收录时段范围、地域范围、文献著作范围等,按照“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进行编纂出版。
二是高水平研究,广邀各界人才。通过向学界广发英雄帖,在《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浙江社科网等媒体公开招标,在全国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各领域学术大咖的积极参与。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担任主编,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先生等一批专家加盟;绍兴戏曲曲艺文化研究项目由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郭英德先生担纲主编,并邀请到日本知名汉学家、越文化研究专家矶部佑子女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宋韵文化研究项目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先生担任主编,中国韵文学会会长肖瑞峰、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兆鹏、张剑、朱刚等一批专家加盟等等,莫砺锋教授还在《中华读书报》上专门刊载文章《绍兴宋韵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和学界反响。
三是高标准管理,严把成果质量。在明确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管理。在研究启动阶段,召开开题报告会,并组织各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开展学术研讨,完善研究框架。在研究中期阶段,重点关注项目进度,对各子课题情况逐一进行跟踪了解,针对性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研究收尾阶段,组织高水平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细致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再反复打磨修改,确保成果质量。在成果出版阶段,通过招标明确各重大项目成果的出版单位,督促中标出版单位认真组织编审,精心设计装帧,严把质量关口,全力做好成果丛书的出版和宣传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召开课题组学术研讨沙龙40余次,项目框架论证会、中期评审会、进度推进会等30余次。

三、下步打算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按照我省文化研究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围绕绍兴市委、市政府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决策部署,提高站位、拉高标杆,纵深推进绍兴文化研究工程建设。
一是精研项目,以精品成果收官“十四五”。加快做好《绍兴大典》编纂研究,推进《大典》拟收录书目研究;推进《绍兴宋韵文化研究》《绍兴戏曲曲艺文化研究(第一批)》等重大项目书稿等重大项目成果出版,以高质量项目成果筑牢文化研究基石。
二是谋篇布局,以系统规划提升层级。认真总结“十四五”期间的经验做法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标绍兴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要求,广泛开展走访调研,科学谋划新一期文化研究工程方案,推动绍兴文化研究工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三是协同联动,以高层次规划“十五五”。加强向上对接,从研究方向、课题立项、资源引育等方面密切联系合作,争取更高层面的指导与支持;指导各区、县(市)做好地域资源挖掘和地域特色研究,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四是数智赋能,以创新载体活化成果。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构建“研究-转化-传播-体验”全链条赋能体系。通过畅通数字化展陈路径,打通“学术研究+社科普及”双向通道,将抽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象化、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产品,推动绍兴文化研究成果出库、出圈、出海,全面提升文化研究传播的覆盖面、渗透率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