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
 
鉴湖女侠秋瑾——以诗剑热血铸就的革命丰碑

日期: 2025 - 07 - 08 浏览次数:

绍兴的名士以其照人的肝胆、千秋的功业,为古越大地增添着无尚荣光,也点缀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星空。在众多名士中,鉴湖女侠——秋瑾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她生于晚清乱世,却以一身侠气刺破封建的阴霾;她本可安享富贵,却选择以头颅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她用短短33年的生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秋瑾像(图片来源于秋瑾故居)

一、从闺阁才女到觉醒者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小名玉姑,自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当时,她的祖父秋嘉禾在福建任清朝政府地方官,秋瑾的父母随侍身边,她就在这时期出生在这个小官僚家庭里,并在厦门等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自幼聪慧过人,习诗词、通经史,却对“三从四德”的桎梏深感不满。15岁时,她随表兄学骑马击剑,写下“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的诗句,巾帼豪情初现。

秋瑾少年时代习武图(图片来源于秋瑾故居)

1896年,秋瑾依父母之命嫁予湘潭富商之子王廷钧。尽管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但丈夫的庸碌与封建家庭的压抑让她深感窒息。1903年随夫入京后,目睹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满目疮痍,她的忧国之心被彻底点燃。她在《满江红》中写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决意挣脱枷锁,追寻救国之路。

二、东渡日本,点燃革命火种

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自筹旅费赴日留学。在日本,秋瑾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知识,更接触到了革命的思想。她积极投入到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中,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奋斗。誓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她参与创办《白话报》,以通俗文字传播革命思想。她更投身社团,加入冯自由组织的“三合会”,受封“白纸扇”(军师),成为反清组织的中坚力量。她组织留日女同学结成“共爱会”,自己担任会长,进一步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1905年,在回国省亲之际,经徐锡麟介绍,她加入光复会;同年8月,由黄兴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深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重用,任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浙江主盟人。面对民族危机,她写下“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壮烈诗句,革命信念如烈火般炽烈。

秋瑾《鹧鸪天》词手迹(图片来源于《秋瑾史迹》)

三、创办《中国女报》与武装起义

1906年归国后,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疾呼妇女解放,号召女性“自立、求学、革命”,她提出“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回到绍兴后,秋瑾主持大通学堂,积极联络浙江各地的反清义士,组成“光复军”,为起义做最后的准备。

大通学堂(图片来源于金燕)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然而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事失败,清廷顺藤摸瓜围剿大通学堂。面对同志劝离,她慨然道:“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7月13日,清军破门而入,秋瑾持枪抵抗未果被捕。狱中,她威武不屈,坚不吐实,仅以“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作答,字字如刀,刺向腐朽的时代。

四、碧血轩亭 永垂青史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于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3岁。她的死震撼中外,国内外报刊将其列为“1907年世界新闻人物”,鲁迅更以小说《药》中的“夏瑜”暗喻她的精神。清廷官员因杀害她而遭舆论声讨,山阴县令李钟岳因良心谴责自缢身亡,绍兴知府贵福余生隐姓埋名。

1932年,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的纪念碑(图片来源于秋瑾故居)

秋瑾的遗骨几经迁葬,最终安息于西湖西泠桥畔,与岳飞、于谦等民族英雄为邻。孙中山亲题“巾帼英雄”,周恩来赞其“遗风”激励后人,而她那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至今仍在历史长空中铮铮回响。

秋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诗人。她的诗词雄浑激越,如《鹧鸪天》中“关山万里作雄行”,《对酒》中“貂裘换酒也堪豪”,尽显豪侠本色。她善饮、能剑、工诗,三魂合一,铸就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今日,漫步绍兴轩亭口,秋瑾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上“巾帼英雄”四字熠熠生辉。她以生命证明:女子不必困于闺阁,亦能成为照亮民族前路的炬火。

作者:金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