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
 
木槿花开七月七

日期: 2025 - 07 - 08 浏览次数:

清晨起来,看到后窗外的木槿花开了。一片紫色,在太阳光下颇有些显眼。翻了翻日历,果然,日脚又悠然地踱到了农历的七月初头。

木槿花(图片来自网络)

木槿在故乡被叫做槿漆柳,一般列种在房前屋后菜园地的四周,算作一道篱笆,挡一挡千方百计要钻进里面觅食的鸡鸭家畜。木槿丛生,主干不粗,没有乔木挺拔的身姿,不能斫来当做木材,又无蔷薇、栀子花的热烈鲜艳,几无观赏价值,寂静地立在路边很不起眼。可是到了农历七月七日前后,木槿树旁却突然笑语盈盈,变得叽叽喳喳生趣盎然。

记忆当中,以前绍兴的妇女平时很少洗头,只有在七月七那天,老妪幼女才会一齐沐发洗头,认真把自己梳理打扮一番。而且洗发时,还一定要用木槿树叶的汁液洗。因此七夕前一天,姑娘、少妇早就兴高采烈、成群结伴挎只竹篮,你推我攘来到自家的地头,或者邻家的园地边采摘木槿树叶子。采摘时,妇女们熙攘一片,有的身手敏捷,两手舞动不停,叶子随风入篮,有的慢条斯理,怕木槿树疼痛一般,用一只手轻轻地捋,掐一片放一片。农村妇女往往在劳动过程中比赛心灵手巧。当然,回家时,人人都采回了一篮喜悦,因为大家相互间早就把叶子分均匀了。

七月七那天,家庭主妇要先到河里把木槿叶上的灰尘洗掉,再拎回来浸泡在木脸盆里。个把小时后,水会变得软了,又很稠,很粘,有点象今天的洗发露。虽没有袭人的香气,但却飘出了一缕田野的馥郁。照例,主妇会按人头把母液分成几份,兑上清水,先让年幼的女儿洗了,再请出年长的婆婆或者母亲,帮她缓缓打开稀松的发髻,轻柔地把头发按入盆中,揉几下,再用清水漂过,擦干。轮到主妇自己洗时,烧中饭的时间也就不远了。记得隔壁七十多岁的三婶,洗头时特别一丝不苟,用木槿液洗过后,还一定要从自己卧室的床头柜抽屉里拿出她儿子从上海带回的蜜蜂牌檀香皂,在湿漉漉的白发上擦几下。洗好后,她会让簇拥在旁边的小女孩闻一下:香么?三婶平时晨妆,则用一柄年深月久的旧牙刷,在一个锡制的鹅蛋形的盒子里蘸几下木匠刨下来的刨花水,往所有头发上刷一遍。她说,头发精神,人就会年轻。

木槿叶制洗发露(图片来自网络)

农历七月七,绍兴传统风俗中实际上还真有点女儿节的味道。洗发告一断落,太阳已慢慢移到了天空正中,这时,邻家的姑娘和小女孩就自动围聚到三婶家,开始“乞巧”的游戏。三婶家的搪瓷脸盆,在当时是稀罕的日用品。三婶从屋檐下的水缸里舀大半盆雨天攒积下来的天落水,她说不能用河水。在天井的太阳底下置一张骨牌凳,把脸盆端上去,再在众多插入蜡块里的缝衣针当中,找出一枚细如发丝的九号绣花针,姑娘和小女孩轮流用食指、拇指撮起来,轻轻放到脸盆的水面上,如果针不沉下去,大家就一阵雀跃。三婶是解释乞巧的权威人士。只见她戴个老花眼镜,把脸凑近脸盆,仔仔细细对脸盆底里绣花针的投影观察起来。投影细而短,三婶就告诉放针的小孩,这是一支笔,你会读书,长大了能中个女状元。投影两头粗中间细,三婶说象根扁担,大姑娘一定能嫁个好老公。放针的姑娘脸一红,马上逃开了。如果影印一头粗一头细,三婶又说这是捣衣的棒槌,以后在家里权力很大,全由女人一个人说了算……反正不管影子象什么,她都能信口说出一段赞扬的话来。有时,凑热闹的男小孩也吵嚷着挤进去,从水里捞起针想乞个巧,但十次有九次不成功,针就是浮不住,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终于气不过,趁人不备,捡起小石块,咚地丢入水中。三婶也不恼,擦擦眼镜上的水珠,说明年再来过、明年再来过。

农历七月七传统风俗活动图(图片来自网络)

傍晚的时候,三婶对和她一起纳凉的小孩说,今天七月七,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悄悄躲到丝瓜棚下去,可以听到他们两人的说话。我们去了,一直熬到大汗淋漓,也没有听来片言只语,身上倒被蚊子咬出了不少肿块。三婶用食指蘸一点唾沫,给我们涂在肿痒处,说是能止痒消肿。

过些天,七月七又会姗姗来到,只不过再也没有人去采摘木槿叶了。

作者:朱晓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