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城绍兴虽河道纵横,然池沼仍多。越地塘池之开端,远自越国范蠡凿南池以蓄水养鱼并灌溉,而城内之池则多为豪富之家的花园里作山水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个别池也因拓路造楼等而有填埋,但池存数仍然不少,其生态环境及文旅功能日益显著。可谓池中清水泛涟漪,池畔文化醉游人。
古城旧称大池者有九,其实不止,且池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直接与文化名人密切关联的。如今存戒珠寺前的鹅池,旧经云:王右军养鹅之所(《嘉泰会稽志》)。也名墨池,寺为王羲之舍宅所为,遥想当年书圣在此居住,每日勤练书法,那屋前池水也不免受染而名墨池,而舍宅为寺则更显他笃诚礼佛之心。池虽十米见方,然书韵千年长存。

墨池(图片来源于绍兴文旅发布)
同样以书法留名越中的是在古城西北,现国际大酒店内的北海池。旧时池周均为田野,故名北海畈,池因唐代李邕得名,他曾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太守,世称李北海,曾在越州为官,宋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一载:“北海桥,在城西北,俗传唐李邕寓居之地。”李邕在越州撰并书写了著名的《法华寺碑》。后人为纪念他,将其居所之地的桥、池、田都冠以“北海”。

北海池(图片来源于网络)
碧霞池又名王衙池,在上大路王衙弄内。池长三十五米,宽二十五米,深丈许,为明代王阳明伯府附属物,池名为王阳明所取。碧霞元君系道教女神名,在民间信仰中属于司职生育的保佑神。池塘取名为“碧霞池”,或与盼望阳明尽早得子有关。其时池有桥及水榭,《王龙谿集》记载王阳明在池中桥上与学生研讨“心学”,即哲学史上有名的“天泉证道”。2018年开始考古发掘伯府遗址并重建,碧霞池也进行了疏浚整修。

碧霞池(图片来源于绍兴发布)
作为古城内最早且存至今天的园林,沈园景区内孤鹤轩之北的葫芦池,为宋代遗留园林水池,清代称高池。因池呈葫芦形而名。沈园曾几易其主,而池依旧。陆游《沈园》诗中曾写道:“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诚如《钗头凤》所言,闲池阁,春如旧。只是人非昨了,但《钗头凤》一词留吟千秋应当是沈园的功德吧。

葫芦池(图片来源于绍兴古城)
其它如在绍兴饭店内的韩家池。原为明代韩宜可宅园内池,故名韩家池,其时池广逾十亩,池周松径桂丛修竹,明代学富五车的张岱曾居住有年,著有《快园道古》。在蕺山东麓公园门口的泠然池,是宋代诗人苏泂的读书处,著有《冷然斋集》,故名泠然池。此处旧有三范祠,奉祀范蠡、范仲淹和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礼,三范祠隔池相望的南首有阁,名泠然斋, 2003年蕺山公园进行了整体修复。
要说古城内池最小但取名最大的,应当是明代狂才徐渭青藤书屋内的天池。石砌小池十尺见方,水清见底。徐渭称“此池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池中有一石柱,柱上镌有“砥柱中流”四字,为徐渭手迹,池西侧墙边还植有青藤一枝,徐渭以天池为号,此池遂以号为名。池几经湮废,1980年代修复完好。

天池(图片来源于绍兴文旅发布)
第二类是王公贵族富豪私家园池。如西园内王公池。皇祐五年,知越州王逵始置。齐祖之撰记云:方钱氏仗钺,为后庭棹讴凫雁之乐,邦人不与其观。圣朝受图籍,建守宰,且百年前治越者始新西园。及公,始命邦人无小大得恣乐其中,故王公池非新也,由王公名之也(《嘉泰会稽志》)。另名庞公池,唐朝庞玉(635年前后)“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越中杂识》)山巅建有庞公祠,山下就是“庞公池”,明张岱曾有《庞公池》一文。宋后园废池存,2019年环城河整治时,重建西园,仍复旧制,园占地2.69万平方米。

王公池(图片来源于绍兴古城)
在古城东北白马畈边公园内的东大池可称为皇家园池 ,万历《绍兴府志》记载:“宋嘉定十七年,理宗即位,封其父希垆为荣王,以母弟与芮袭封奉祀,开府山阴蕺山之南曰福王府,东大池其台沼也”。赵与芮的儿子赵禥后来成为宋度宗,使得福王府更加显赫,东大池也因此扬名。今存池广万余平方米,2000年与西侧蜻蜓池合建为东大池公园。
蕺山西北麓的石家池,亦即旧志载织染局后。清代王绩铭在其撰《石池志》一文中有详细记载,相传曾为宋哲宗驸马石端礼宴游之所,故以石姓名池。1950年代初建绍兴瓷厂,厂内外均有池。2005年蕺山小学搬迁于此,校前有池。西街一百三十六号王家台门,旧称“石家池王家”,因有一河逶迤至此。王家为清代绍兴著名学者宗稷辰的外祖父家,其在所撰《躬耻斋文抄·石池卧云轩玉瓯花盛开,题笔二绝》诗题注曰:“石池近蕺山,外祖王家有轩曰‘卧云’。”王家台门现为市文物保护点。
城内还有2003年新建的罗门公园,以原乌山塘和投醪河东段南首的双池为主体,亭榭水阁林木花草合成美景。同称双池的还有今儿童公园的两处水池,现在闭园重新规划设计中。另尚有延安路481号旁柳池,白果小区内的寺池,稽山中学内原府学宫旧址的泮池等。它们和城区河道古井共同构成了多样化的水域,在古代不仅是养眼的景色,亦兼具水库的蓄洪作用。当今不仅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所蕴含的历史故事更为江南水城平添了文化神韵。
作者:徐智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