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中医药文化也源远流长,自成一派,世称“越医”。越医始源于春秋,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发端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不但流传于绍兴市属的全境,还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华人的居住地。越医具有专科世家多、流派多、名医多、著作多的鲜明特点,呈现出重实践、善总结、敢创新、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
张景岳、章虚谷、俞根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等为代表的杰出越医,留下了《景岳全书》《类经》《通俗伤寒论》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医学著作,创立了绍派伤寒,涌现了以钱氏女科、三六九伤科、螺蛳桥疳科、下方桥祝氏草科等为代表的专科世家,形成了地方特色浓厚的越医文化。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记载的古今107位中西医名家中,绍兴医家就有10人。千年中医文化,始终闪耀着越医文化的光芒。
绍兴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名人,往往也是杏林名家: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首创气功养生学;王充撰《养生》十六篇;陆游“少时好方药”,中年研究养生之术,晚年更亲自行医乡里;文坛奇才徐渭对医药也颇有研究,曾留下了医书《素问注》。曾赴日本学医的鲁迅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鞭笞了中医的谬误之处,但他无论是呵护家人还是为自己治病,看的大都是中医,他还精心收集中医药方,留下了五十首方剂。
越医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越医以师古不泥、知常知变的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在我国灿烂的中医文化中独树一帜。
张景岳,明代杰出医学家,为中医温补学派领军人物和提倡医易同源第一人,有“温补大家”、“医门之柱石”之称。其学术思想、用药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1640年,张景岳集自己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全书》,其中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清人章楠曾说“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清代,《景岳全书》几为医所必读,可见张景岳的温补理论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

景岳全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绍派伤寒学派”是崛起于明清之际,盛行于清末民初间的一大中医学派。既有异于崇法张仲景的一般伤寒学派,也与吴门的温病学派不同,是根据绍兴地处卑下、病多湿阻特点而创立的。辨证重湿,施治主化;崇尚六经,结合三焦;用药轻清,制方灵稳;重视祛邪,强调透达。以俞根初首创《通俗伤寒论》而得名,以胡宝书等人的灵活推广运用而崛起,以晚清何廉臣等人的发展完善而勃兴。
何廉臣(1861-1929),出身于名医世家。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何氏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后经两次乡试失利,最终弃儒而专志于医。起初,他从同邑沈兰垞、严继春、沈云臣等医家研习医理。之后,又随名医樊开周临诊三年。后曾离绍出游访道,先后到苏州、上海等地访求名家。1886年,何廉臣来到苏州,客居一年。此间,他与设诊于吴门的绍兴名医赵晴初(1823-1895)结为忘年交,一起探讨浙东风土民情。此后,何氏曾在上海留居三年,与丁福保、周雪樵、蔡小香等沪上名医来往密切。他倡导整理医籍以保存国粹,主张通过整理文献来保存祖国医学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中医。他治学严谨,对《内经》《伤寒》以及明清各家学说均有较深造诣。

何廉臣(图片来源于网络)
晚清绍派伤寒学派人才众,著作多。除何廉臣外,胡宝书、周伯度、张畹香、邵兰荪和赵晴初都是杰出代表。胡宝书著《伤寒十八方》,其“竖读伤寒,横看温病”的学术主张,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机结合起来,对辨治江南的外感时病益处甚多,药方往往以普通常见药见长,药方能依据病症千变万化灵活应变。周伯度著《六气感症要义》,该书阐述了六气为病,先论后方,方必有解,用之临床实用有效。在书中明确指出:“伤寒之方多可施于六气。六气之病,亦可统于伤寒。是故欲明伤寒,当先详六气。六气者,伤寒之先河也。”此类高见,实非常人所能点睛。
张畹香(1861-1931)著有《暑温医旨》,不以经方和时方划分界限,用六经辨时病,辨证重视湿,施治主张化,采取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及其主治方药的综合运用,如“舌苔辨”“伤寒治论”都有独特的临床见解,为绍派伤寒的发扬者。
邵兰荪(1864-1922)擅治温暑湿热及妇科病症,案语简明,将经邵氏治愈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余则,分门别类整理成《邵兰荪医案》,大致分为风暑温热病、虚劳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治案。赵晴初撰《存存斋医话稿》五卷(1881年),录医话74则,记其所见所闻及心得,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拘方治病,文字简明,雄辩风趣。
妙手回春“石门槛”。绍兴“钱氏女科”为浙江“四大”妇科流派之一,世居绍兴石门槛(今位于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故又称“石门槛女科”。南宋初,小康王赵构驻跸绍兴,后宫嫔妃染疾,钱氏常被请入宫中诊治。钱氏家门口有条很气派的石门槛,为保证每位患者都能得到细心诊治,钱氏规定了每天就诊的人数以排到家门口置的石门槛为限。于是,“石门槛”就成了“钱氏妇科”的代名词,后来则成了地名。

石门槛钱氏妇科(图片来源于网络)
裘吉生为随孙中山一起来绍的胡汉民治病,一剂而愈,孙中山亲自题写“救民疾苦”四字相赠。他编辑出版的《珍本医书集成》,被当时中央国医馆馆长盛赞为“最伟大的贡献”。
曹炳章从所珍藏的近万种医籍中,精选编成3类1000册的《中国医学大成》,震撼了海内外中医界。
在古越大地,许多古老中医流派的传人们至今仍在用祖传的医术造福大众。也正因如此,越医文化遂成为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一脉,生生不息,创新不止。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集中体现。它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至中、大医精诚等理念。越医文化很好地融合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吴越地域的文化精华,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大力传承和发展。
作者:李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