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
 
独立书斋啸晚风——明代第一奇才徐渭

日期: 2025 - 03 - 12 浏览次数:

踏进青藤书屋黑色的台门,便见秀竹数竿,芭蕉几本,两边老树虬枝,触手皆是湿润的绿意。灰白的围墙,挡住了人世的喧嚣,偶尔的几声蝉鸣,更使书屋添了几许声色和幽寂。东面墙上“自在岩”三字,旁边几块山石,几丛花木,不着斧痕,颇具自在趣味。左边一个月洞门,额书“天汉分源”,想来是它隔开了居所与“方十尺,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的天池。

书屋展厅悬挂着徐渭水墨淋漓的《墨葡萄图》,那些狂草般的藤蔓仿佛在诉说着四百年前的悲鸣。“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画作右下角的题诗,正是徐渭用生命刻下的注脚。这位让郑板桥甘愿成“门下走狗”的天才,在明代文坛犹如彗星划破长夜,以癫狂之态撕开礼教帷幕,用淋漓墨色书写着中国艺术史上最壮烈的生命史诗。


徐渭(1521-1593年),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少有才名,诗书文画俱绝。他才识过人,为人狷介不驯,气骨高傲,晚年犹甚,以至一生穷困潦倒,郁郁而终。

徐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渭自小聪颖,四岁知揖让,六岁时过目成诵,八岁能属文,十余岁时仿杨雄《解嘲》作《释毁》,引得山阴宿儒们惊叹“此子必成大器”。然而命运的绞索早已悄然收紧:百日丧父、生母被逐、嫡母苛待,少年徐渭在《自为墓志铭》中自述“骨肉煎逼,茕立孑影”。

二十岁中秀才后,八次乡试不第的魔咒如影随形。1548年入赘潘家,却在五年后丧妻失子,自刻“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以自嘲。转机出现在1557年,抗倭名将胡宗宪招其入幕,徐渭以其文采武略获得最大信任。代写的《进白鹿表》震动朝野,“凯歌龛山”的军旅岁月,曾经风光无限。但严嵩倒台引发的政治地震,将胡宗宪拖入诏狱,也彻底碾碎了徐渭的仕途幻梦。

1566年的除夕之夜,45岁的徐渭在极度癫狂中完成了“死亡三部曲”:斧劈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铁钉贯耳“深入寸许”,椎击肾囊“九死九生”。这些惊心动魄的自残记录,实则是精神分裂的外在体现,这在1570年他杀妻惨剧中达到顶峰。七年牢狱生涯成为艺术涅槃的熔炉。在阴湿的囚室里,他用狱卒送来的糙纸创作《墨花图卷》,葡萄藤蔓如铁线游走,花瓣似血泪飞溅。出狱时随身携带的《四声猿》剧本,其中《狂鼓史渔阳三弄》借祢衡击鼓骂曹,实则是向整个时代发出的控诉。

徐渭《墨葡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徐渭晚年孤傲,蔑视官场,不欲与世俗同流。60岁时曾为张元忭幕宾,张系状元出身,当时为翰林院编修,是救徐渭出狱的恩人之一。张元忭常导之以礼法,徐渭听不进去,言礼法岂为吾辈设,不久即奋袂离去。后来再不提起他,即便在诗文中偶一提及也以某代之。直到张元忭死时,徐渭才“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而去”。

徐渭有魏晋名士之风,能学阮籍作青白眼。当达官显贵携重金求画时,他立下“凡求画者须付白银五两,否则以恶墨泼之”的规矩,将文人画的清高推向极致。山阴县令刘景孟来访,前呼后拥,衙役开道,徐渭拒而不见,并作《山阴景孟刘候乘舆过访,闭门不见,乃题诗素纨致谢》曰:“传呼拥道使君来,寂寂柴门久不开。不是疏狂甘慢容,恐因车马乱苍苔。”后刘便服独访,因刘景孟为官清廉,文长便友好接待,两人终成布衣之友。另有一次,某官绅自行推门欲入,文长以手拒扉,自称“徐渭不在”。弄得来人尴尬无所从,对他狠之入骨。

徐渭晚年自称“畸人”,写《畸谱》,处处透着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畸人”一词源自《庄子·大宗师》,意思是“畸于人而侔于天”,为“方外不耦(偶)于俗者”。意即不同于流俗,脱离礼教而齐于天道之人。正如他在《自为墓志铭》中所说“疏狂纵不为儒缚”。如果徐渭仅仅是个庸才,那庸碌一生,也就罢了,可他偏偏又是天纵奇才,自小受到歧视的屈辱,以及自尊受到极大打击的伤害,使他逐渐养成了狂傲不踞、放浪形骸的古怪性格。他的背时乖俗,不拘礼法以及古怪的性情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东方畸人形象。而这简简单单一个“畸”字又包含了多少愤懑,多少不平,多少嘲弄和多少眼泪呢!

徐渭自言“书一诗二文三画四”,诗文书画无不精通。然后世所最推崇者,无疑是徐渭旷古绝今的绘画造诣。晚年的徐渭蜗居青藤书屋,将毕生激愤倾注于纸墨。他开创的“胶墨法”,以陈胶调墨,运笔时疾如风雨,停顿时墨色自然晕散,恰似《墨葡萄图》中晶莹欲滴的果实。吴昌硕题徐渭的书画册曾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1593年的寒冬,73岁的徐渭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陪葬仅有一方砚台与半截秃笔。但死亡恰是传奇的开始,生前本应得到的荣誉在其死后得到了加倍的偿还。20年后袁宏道偶然在陶望龄的书房里读到他的诗稿,竟“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还写了《徐文长传》,令其名动天下。扬州八怪郑燮刻“青藤门下牛马走”印以自勉,齐白石恨不能“早生三百年,为君磨墨理纸”。

如今,斯人虽逝!但青藤书屋焕然一新,青藤依旧,书屋依旧,清风吹过那一丛修竹,似乎在告诉世人:真正的艺术不朽,从来与功名无关。

青藤书屋(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余晓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