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
 
越中“三绝”放异彩

日期: 2025 - 02 - 26 浏览次数:

2500多年前,越王尝胆炼剑复国兴邦,其“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汉代繁盛的越式青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天下铜镜出会稽”之赞;唐代瓷器“天花板”的越窑青瓷是成熟最早、最负盛名、烧制年代最久的瓷器,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母亲瓷”。绍兴古代的这三类珍品,被称为“古越三绝”,这些大越工匠的巅峰之作,历经沧海桑田,今天依然在越地熠熠生辉,先后被传承成功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界享有盛名的“越中三宝”。

勾践剑(图片来自网络)

  

越窑青瓷(图片来自网络)              越式青铜镜(图片来自网络)


一、“古越三绝”冠誉世界

绍兴古为越国都城,在商周时代已步入青铜时代。青铜器的迅速发展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志着划时代的进步,而这正是越国成就霸业必须有的器物技艺和经济基础。在越地生产的青铜器中,最多最精的是兵器,越王剑则是其最杰出的代表。越国青铜剑的冶铸是一个经过多项青铜工艺的复杂过程,而且集冶炼、铸造、书法、雕刻于一身,体现了越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

1962年在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青铜宝剑,剑重857.4克,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7.2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身两面满饰黑色的萎形几何图案,近格处铸有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剑格宽5厘米,正面嵌以蓝色琉璃,背面又用绿色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据科学测定,该剑含有铜、锡、铝、铅、镍等多种金属成分,而且各部位所含的金属种类和分量也不尽相同,剑身表面有层硫化物,铸时最后生成保护合金。由此剑可知,越国青铜剑的冶铸不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集冶炼、铸造、绘画、书法、雕刻于一身,体现了越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该剑虽深埋地下2400余年,仍然寒芒逼人,锋利无比。试剑于纸,20余层一划而破。

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他请来欧冶子铸剑,“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现今平水镇仍有上中下灶村落及日铸岭山名。现东关街道联星村所在地今仍有“练塘”村,练塘及周边就是越国的冶炼基地,包括炭山、称山。越王冶炼铜锡的地方,现还有文保单位炼剑桥。炭山(锡山),和炭锡银冶炼原料有关,越国经炭渎运炭至练塘。

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勾践剑(图片来自网络)

青铜镜起源于夏商周的青铜时代,原本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由于它的背面装饰有精美的花纹与图案,也就成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秦一统中国后,越国铸剑传人从铸剑转型,续展才华,绽放出青铜器的又一朵奇葩--会稽铜镜。会稽铜镜即越式青铜镜,早在战国时期,越式铜镜已经非常精美。到汉代,会稽已是我国重要的铸镜中心之一,以后直到唐代,都是全国铸镜业的中心,以至有“天下铜镜出会稽”之说。

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镂空风纹青铜镜,是绍兴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战国复合型青铜镜。镜背面纹饰竟然是镂空装饰,“面和背分铸合成,镜背制成凹形托盘,将镜面套入,再有胶漆粘合加固”。流行于东汉时期的画像镜、龙虎镜、神兽镜是会稽铜镜的“驰名”品牌,1971年时绍兴县兰亭镇娄宫出土了一面东汉车马神仙画像镜很具典范性,纹饰布局以四乳钉间隔成四组,两组为四匹骏马驾轿式车,两组为神仙,分别是东王公、题榜和西王母、侍者图案,周围有一圈铭文:“驺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 东汉时期的会稽铜镜代表了古代制镜工艺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在汉代制作的“透光镜”,镜面迎着太阳或强光时,镜背的字画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实为举世无双之神奇。

东汉神仙车马画像铜镜(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是瓷器之国,而绍兴是瓷器之源。于越先民使用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上山文化。2005年在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发现的小黄山遗址,其中的一二期遗存是典型的上山文化。盆、盘、钵、罐、釜、壶等陶器已经普遍使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让越地的陶瓷器离成熟青瓷更近了一步。东汉时,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在上虞的龙窑里烧制成功,比西方整整早了15个世纪。并且质量已经相当之高:瓷质坚硬有光泽,透光性好,吸水率低,釉面淡雅滋润,釉层透明清澈。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越窑青瓷以其明澈如冰、莹润如玉、胎骨坚致轻薄、釉色纯洁温润而声名鹊起,备受人们喜爱。诗人皮日休以“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诗句描绘了越瓷造型的规整和轻盈。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上虞小仙坛东汉越窑青瓷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测试,其烧成温度高达1310摄氏度,釉色呈青绿等颜色,故将这种青釉瓷器称为青瓷。越窑青瓷胎色灰白,质地细腻,施釉均匀,胎釉结合紧密,晶莹光亮。器表多用拍印、刻划、堆塑等技法进行装饰,纹饰有水波纹、弦纹、网格纹等,非常精美。现收藏于浙江博物馆的东汉越窑青瓷弦纹罐是汉代越窑青瓷的代表,罐高15.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7厘米;直口,圆唇,斜肩,圆球腹,平底内凹,肩部置对称二系并弦纹二道,釉不及底。系国家一级文物。

在绍兴、上虞、慈溪、余姚等地,都发现有东汉中晚期的青瓷窑址。这一地域从唐朝起同属越州,故其窑被称为“越窑”。目前已经发现的青瓷窑址以上虞为最多,位于上浦镇东山的小仙坛越窑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青瓷窑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唐代绍兴制瓷业步入了鼎盛时期。青瓷窑址遍及全境,越窑青瓷以其明澈如冰、莹润如玉、胎骨坚致轻薄、釉色纯洁温润而声名鹊起,备受人们喜爱。越瓷的器形也有所创新,特别是以茶具最为典型,荷叶形、葵瓣口的青瓷碗被奉为圣品。唐朝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晚唐至五代,越窑还开发出 “秘色瓷”的青瓷产品。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唐代佛指舍利的供奉品,其中就有秘色瓷碗盘等。唐代诗人陆龟蒙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器胎薄如纸,色随光照角度而变化,精美神奇,标志着越窑瓷器达到了“天花板”。2024年开放的“吴越文化博物馆”,以钱缪墓被盗的“秘色瓷”为镇馆重器,类冰似玉,莹润青绿,尽管隔着展柜,“怜香惜玉”之心仍油然而生,形态各异的“展品”再次为越窑瓷器大放异彩。唐、五代、宋时,青瓷出口到二十多个国家地区,英文China代表中国或缘于此。

  

秘色瓷(图片来自网络)


二、“越中三宝”再铸辉煌

越王剑千秋相继。工艺美术大师朱利尧根据《越绝书》及相关古籍的记载,潜心重铸了越王剑,复活传统工艺,使古越青铜剑的传奇千秋相继。其作品湛卢剑、纯均剑分获第26届中国北京国际工艺品礼品展览会工艺美术金、银奖。2013年8月,他被确定为柯桥区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越窑青瓷再放异彩。浙江工艺美术大师陈国荣潜心钻研青瓷技艺,作品富有特色,尤其做旧仿制几可乱真,为博物馆成功仿制了五代青瓷鸳鸯酒注、唐青瓷蟠龙罂等十余件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作品《中镂空香薰》与青瓷《执壶》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聚宝罐》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银奖和第三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4月,当代青瓷代表人物陈国荣被确定为绍兴市第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1月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11月被评为首届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

会稽铜镜神奇重现。浙江工艺美术大师马彼得先生三十余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克服设计、制范、浇铸、刮磨、抛光等工艺过程中的种种难题,终于成功地制造出许多种类的仿古越式青铜镜。他制作的青铜镜形制古朴端庄,纹饰隽秀精致。铜镜正面,镜面光亮,“鬓眉微豪可得而察”;铜镜背面,纹饰精美,雕琢精细,既有对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的仿制,又有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地方特色图案。极为难得的是复活了汉唐时期会稽铜镜所独有的“透光镜”绝技,使西汉时期发明的“背透光”技艺重耀江湖。铜镜己成为外交部馈赠友人的“国礼”,湖北省曾专请他设计制作以黄鹤楼为图案的会稽铜镜。   

从“三绝”到“三宝”,沧海桑田,百代千秋。越地人民对品质的追求,匠心之妙造,却依然如故。虽使用范围因科学发展多有变迁,但艺术审美的价值却更为拓宽。从工业品到工艺品,一字之变,体现出了绍兴人民敢于求变勇于创新的超越精神。


作者:徐智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