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
 
运河往事今生

日期: 2025 - 01 - 06 浏览次数:

明代季本曾言:“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事实亦是如此:一部绍兴史,半部水利史。绍兴古城从建城伊始就是一座水城,水运之城,水路运输之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之城。

浙东运河西起钱塘江南岸的西兴,经钱清、绍兴城至曹娥,过曹娥江自梁湖向东经上虞旧县城(丰惠)而达通明坝,与姚江会合后,利用天然河道自宁波镇海入海。其中,西兴至通明坝这一人工河段,全长约250里。

古老的浙东运河,肇始于春秋越国的“山阴故水道”,已流淌了2500多年。这条越国故水道就是今浙东运河绍兴城至曹娥段的前身,这是我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且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之一。西兴运河,自今杭州滨江西兴到绍兴城西迎恩门止,古籍中常称为“运河”,也有“山阴萧山运河”一称,始凿于西晋,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旧山阴、会稽两县境内的这一浙东运河主干段均有纤道相伴,“水陆并进”,可谓是中国最早的“复合交通要道”。她见证了越国的崛起,记忆着浙东唐诗之路的繁华,更承载过宋元明清南来北往数不清的航船及土货,是一条兼具航运、灌溉、调蓄、养殖、驿道、税赋等综合功能的浙东内河黄金水道。

宋代浙东运河示意图(姚汉源:《浙东运河史考略》)


航运是历史时期浙东运河的核心功能。这里是400多位唐代诗人游历稽山镜水后经转曹娥堰溯江至剡溪、天姥、天台的必经之路,也是日本遣唐使从海路到明州(今宁波),再从内河水路北上长安的必经之路。历史时期,浙东是南方重要的漕粮征发地,因而浙东运河承担了内河漕运的重要任务。南宋时,浙东的盐米及自海路登岸的福建漕粮均由浙东运河运往临安。两宋时期,浙东运河进入航运兴盛期。清中期运河漕运功能始废,但直到今天,其民用航运功能一直连绵不绝。南宋王十朋曾描述当时运河的繁荣景象:“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泊闽,浮勤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

旧时热闹的运河(图片来自网络)


浙东运河的繁忙驿递,传送过元白酬唱的真情实意。唐中后期,元稹在越州当市长,白居易在杭州当市长,两人书信来往不绝。就那么点路,有时一天内要互寄个两封信,这个亲密啊,怎不让人羡慕。江南水乡,运河水驿尤为重要,宋代,沿运河曾设置12处驿站,元白之间的书信就这样在运河上东来西去。围绕杭州美还是越州美,两人展开了论争。元稹《寄乐天》:“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以州宅夸于乐天》:“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白居易回一首《答微之夸越州州宅》:“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元稹马上《再酬复言和夸州宅》反驳:“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看似唇枪舌剑,实是真情蜜意。

浙东运河的千艘万舻,承载过越地珍品的物华天宝。从先秦青铜到唐宋丝绸,从唐宋茶叶到明清老酒,运河使越地名品传遐迩。特别是越窑青瓷,唐时称“秘色瓷”,唐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绍兴不仅是中国瓷器发祥地之一,更是瓷中“天花板”所在地。唐、五代、宋时,青瓷出口到二十多个国家地区,英文‘China’的原始意义是瓷器,后代表中国或许正是缘于此。丝绸在唐时也是名闻天下,白居易《缭凌》诗中有:“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到了明清,越地的传统产业:酒缸、酱缸、染缸,合称三缸,同样离不开水,离不开运河。印染需要水,做酒需要水,而酱油坛、酒坛等这些易碎且价廉的大宗货物其运输更需要水。

浙东运河的水波荡漾,见证了南宋朝廷的兴衰荣辱。建炎三年(1129)十月十七,赵构第一次驻跸越州(今绍兴城)。四十多天后,因金兵逼近,被迫撤离,从明州(今宁波)辗转舟山、台州、温州四十多天后,于建炎四年(1130)四月十二,“上次越州,驻跸州治”,第二次驾临,这一次,他一住就是一年零八个月多。赵构的一来一撤和一回,走的都是浙东运河航道。绍兴二年(1132)正月,赵构车驾移跸临安(今杭州城),走的仍然是运河航道。越州是南宋王朝转危为安之福地,显然,运河功不可没。然而,运河与赵宋王朝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因南宋皇家陵寝在位于绍兴城东南离运河不远处的今富盛攒宫,因此,运送梓宫的水道(御河)就完全依赖浙东运河。南宋朝廷对浙东运河的疏浚和维护,标志着运河的航运时代高峰期到来。

浙东运河的浆声欸乃,开启了越地名士的奋击旅程。绍兴被毛泽东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自唐至清走出文武进士达2238人之多,现有绍兴籍两院院士83人。他们或生长于运河边,或游学在运河畔,他们又大多是乘着夜船航开启了自己的求学、赶考、入仕的辉煌人生路,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蔡元培、鲁迅、陶成章、秋瑾、徐锡麟……,他们的激昂战斗人生中,无不留下了在浙东运河上东来西往的匆匆屐痕。张岱的《夜航船》,书名即取自他自己在运河夜航船上的一段诙谐见闻而激起的创意。在运河夜航船中,士农工商,高低贵贱,杂处互融,奏响出了一曲曲平实生动的人生画卷。

今古运河纤道一景(图片来自俞和军)


历史时期的浙东运河,因水而运,因运而人聚物集,因此,运河沿岸成为了山会平原最早的聚落中心发源地。会稽县段(前身即山阴故水道)与古鉴湖的东湖北堤重合,其地理位置一直不变,其堰坝名直接作为后世的聚落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陶(家)堰、樊江(堰)、皋埠(堰)等。明清已降,运河沿岸市镇密集,“金柯桥,银皋埠”名传遐迩,钱清、东浦、陶堰、东关等集镇熠熠生辉,运河沿岸的村落更是星罗棋布。直至今天,运河边的柯桥古镇、东浦古镇,依然保存着古色古香的水乡景致,人民依河而建,临河而居,静谧安详。皋埠老街的早市,依旧是方圆几十里内的河鲜、果蔬交易中心,天刚亮就人声鼎沸,延续着千年繁华。

浙东运河(皋埠段)沿河市集现貌(图片来自封晓东)


可喜的是,运河的这一强大生命力在当代得到激发,焕发出了新的青春。2005年12月30日,在河口工地现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宣布“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奠基。2008年12月18日,随着28扇闸门落下,宣告了大闸正式启用,同时也标志山会平原水系全线纳入到了曹娥江大水系中。浙东引水工程以杭州萧山枢纽为起点,引富春江水,分南北两路并行,北线经曹娥江到慈溪,南线则经曹娥江到宁波以及舟山,真正实现“一江春水向东流”。浙东引水工程通水10周年以来,累计调水量达到50亿立方米,约等于360个西湖的水量。

浙东引水工程总布置图(图片来自网络)


浙东引水工程的建成通水,激活了古老浙东运河的新生命力。千年运河青春焕发,惠流越中造福百姓。




作者:封晓东 绍兴越崎中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