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是人才群体,多由不进龙门的书生和未入仕途的诸生组成。绍兴师爷,肇始于元代,盛行于清代,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在我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四百年。
师爷系幕宾总称,按其职能,可以分为折奏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和挂号师爷等。师爷虽非职官,但各级军政主官每每受其佐助,且对主官的升黜、荣辱干系很大。
做师爷的本质是对幕主(当官者)能尽心尽言,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师爷必须先立品,要有清正廉洁的操守、节俭治家的原则。这样他的所想所说才能得到为官者的认同而实施。学做师爷的人,要博览群书,更要从替百姓做好事出发,讲仁义,谨慎行事,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好报。
绍兴师爷是整个师爷队伍中最亮眼的劲旅,以绍兴人为核心,利用亲朋、师生或同乡、同职等关系,构织成网,互通声气,不仅控制地方性所有公共事务,而且把持部分督抚州县实权。为此,各地绅士、商人,各级行政官吏等纷纷聘用绍兴师爷。当时,甚至连地位显赫的田文镜、曾国藩、李鸿章等封疆大吏,也意识到自己的前途荣辱、升迁任免均与绍兴师爷密切相关,因而亦刮目相看,从不轻易得罪。
清代,绍兴师爷名气大增,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都要聘请多位师爷辅助处理政务。绍兴在此时走出了数量众多的师爷,成为政府机关的主力,甚至有了“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娄心田、王汝成、骆照、王立人、邬思道、汪辉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绍兴师爷--骆照(图片来自李永鑫)
绍兴出师爷,从绍兴市域范围看,山阴、会稽、上虞是出师爷最多的地方,从绍兴市区来看,最有名的师爷故里有三个:分别是古城区、安昌镇、陶堰镇。
绍兴古城,大师爷徐渭故里。徐渭故里在市区前观巷。徐渭五度为师爷,最有影响的是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师爷。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徐渭应聘入胡宗宪幕府。入幕不久就为胡宗宪两作《进白鹿表》,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赞赏。胡宗宪受赏荣华无限,对徐渭更为倚重。经徐渭精心运筹,胡宗宪率兵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明史·列传·徐渭》载云:“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嘉靖四十二年(1563),徐渭应礼部尚书李春芳之聘,前往京师入幕。次年,因主宾性格不合辞归。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相继入吴兑、李如松等幕府,为边关军商及和亲方略献策。60岁时,受同乡翰林院修撰状元张元忭之邀再次赴京,任张府文书师爷。晚年贫病交加,73岁去世,人称绍兴师爷之祖。绍兴师爷馆建在徐渭故居的边上。

绍兴师爷馆(图片来自李永鑫)
师爷名镇安昌镇。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的萧山区相接,南靠柯桥,北邻杭甬高速公路。安昌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安昌出了众多的师爷,被称为绍兴师爷的故乡。
代表人物有:东北抗日师爷娄心田。娄心田(1872-1944),原名同书。幼时家境贫寒,仍不忘读书。成年后随堂兄娄同轨学幕,被荐至东北奉天府作师爷。民国初年,娄心田任东北马占山督军府秘书。“九一八”事变后,他殚精竭虑为马占山部出谋策划,在嫩江铁桥抗击日军。这是中国军队最先响起的抗日枪声。1932年,娄心田随军转至西北,以西安特货公栈经理的身份,充任为东北军与红军的联络员,并为陕北根据地提供军需方便。娄心田一生酷爱书画,家藏经典古籍三千余册。其故居位于古镇安昌老街,堂名为“斯干堂”。现在此开设安昌师爷馆。

绍兴师爷博物馆(安昌)(图片来自李永鑫)
师爷名镇陶堰镇。陶堰镇是浙东运河东部明珠,江南水乡的代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明、清两朝至民国初期,会稽县的陶堰是出绍兴师爷较多的地方,而且这里出的师爷大多姓陶,他们都出自陶氏这个大家族。陶堰出人才,在外为官的人很多,有的祖孙三代为官,喜欢找同乡、同村、同族和亲友为幕;有的祖孙三代为幕,带同乡、同村、同族和亲友入幕;也有的屡试不中,怀才不遇或因家道贫寒无意科举而入幕。涌现出了一批批砚田笔耕,游幕四方的陶堰籍绍兴师爷。
最有影响的是“青天师爷”陶东皋。陶东皋,原名骏,字宝骖。自幼聪颖,好学不倦,祖父陶淇,曾游幕江左多年,以操行廉洁刚直不阿著称,对长孙期以厚望。东皋却无意功名,偏爱律法,对家藏之《洗冤录详义》《大明律》《大清律例》等历代律书,早已熟览无余。后弃举子业,在沈墨珊先生处学幕,经名师指教,数年后声名大噪,登门礼聘者不绝,他先后在杭州、湖州、金华、严州和安徽等地做师爷,所到之地,理案明正,狱无冤情。最有影响的是侦破杨乃武与小白菜这起名闻全国的奇案,奇案告破,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获释,余杭知县刘锡彤纵子行凶,制造冤案,嫁祸良民,罪大恶极,父子两人都处以极刑。杭州知府革职充军,其他凡涉及本案所有贪赃、受贿、纵容、包庇的大小官员,也都按情节轻重受到法律的惩处。陶东皋在破案中献计献策,建有巨功,后来被推举到刑部任职。从此“青天师爷”这个称号,更是声名远播了。陶东皋为幕客三十余年,秉公办案,廉洁奉公,为陶堰游幕人物之楷模。
师爷文化分师爷主体文化和师爷地域文化。从绍兴师爷主体来看,他们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品行、情操、精神、魅力,既是他们自身成功的主因,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人格魅力。绍兴师爷好学、忠诚、律己、智慧,令人叹服。当然也有一些劣幕是让人唾弃的反面教材。

绍兴师爷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绍兴师爷的社会文化看,它是一乡一村的人文典故,优秀师爷为国为乡多有奉献,他们得到人们的追慕,是影响乡俗村风的乡贤。
作者:李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