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过三江六码头,吃过汆筒热老酒。”绍兴人在夸赞一个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创过事业的人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这句俗语。尽管这个人可能事业未成,功名未就,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他曾经有过一段往日的辉煌和己成为历史的风流。
老酒与下酒菜(图片来自网络)
汆筒热老酒,其实是绍兴人沿袭至今的一种酒俗。绍兴盛产黄酒(亦称绍酒,当地人则称老酒),悠久的酿酒历史,使绍兴人在酒的选料、酿制、勾兑、窖藏直至喝酒的习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这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酒文化,洇漫于绍兴两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史中。绍兴黄酒,性温和,不易上头,但后劲绵长持久。绍兴人喝酒,只要天气一有寒意,就喜欢将老酒热一热再喝。温酒下肚,回肠荡气,酒精在人体内迅速发挥作用,喝酒者十分容易控制饮量,一般到六七分醉意,就算到了顶峰,停杯不肯再喝。这样,酒后依然思路敏捷,谈笑风生,干体力活的人,更会力气倍增,挥洒自如。若喝冷酒,初时不知不觉,等到醉意上头,悔之已晚,弄得不好,还会贻人笑柄。所以一到冬天,绍兴城乡的酒肆饭馆,只要酒客一到,无需吩咐,店家就会将酒从坛内汲出,倒人汆筒内加温后再送上酒桌。
汆筒热老酒的现实风貌(图片来自网络)
温酒的汆筒,用白铁皮制成,上大下小,恰似一个倒“凸”字形状。其规格一般为二市斤,一斤半和半斤三种。温酒前,当垆人早生旺白炭炉,将一只比家用略大的铁锅置于炉上,再在铁锅上定箍一只淘筒,上面盖一块留有八九个圆孔的木板。店门一开,淘锅内的水早已热气腾腾。只等酒客进店,干练的当垆女就马上按客人指定的数量,将酒舀入汆筒内,然后将汆筒插入淘锅盖板上的圆空中,让下半截装酒的汆筒浸于热水之中,上半截大头刚好搁在圆孔上,等温到酒香逸出,便可供客人细酌慢饮了。酒店待用的汆筒,全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上书“太白遗风”之类文字的青龙匾下的柜台上。顾客进店,对筒内有无预先掺水可以一目了然,这一习俗,几乎是绍兴酒店共同遵守着的一条生意底线。有些钱囊羞涩又嗜酒如命的酒客,还会要求当垆人温酒时在汆筒上再覆一块小木板,以防酒气飘散。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两者之间简洁欢快的配合,往往是熟酒客一进入视野,当垆人就高声吆喝起来:“张三来哉,元红一斤!”“李四到哉,加饭半斤!”绍兴话古韵古音,听起来像吟诗一般,双方插科打诨之间,“过酒胚”(下酒菜)已点好,酒也热了,只需倾入碗中享用就是。当然,以这种方式经营的酒店,一般接待的都是“短衫帮”。斯文人喝酒,在汆筒热好之后还要倒入锡酒壶里面,那就属于另外一种吃法了。
绍兴酒店的传统风貌(图片来自网络)
汆筒的“汆”字,过去店家一般写作“串”。此字音对而无意义上的联系。文人们于是找出一个“爨”字。但“爨”字与炊事有关的义项一为灶,《诗经·楚茨》:“执爨跽跽,为俎孔硕,或燔或炙”是也。另有一字为汆(cuān),其义一为把食物放在开水中稍煮一下的烹饪方法,如绍兴人之“鲫鱼汆汤”,二为烧水用的细长形薄铁桶,可以插入炉子口里。绍兴汆桶虽不直接入火,但从“稍煮”或“细长形薄铁桶”形制来看,或以用此字更为贴合。
作者:朱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