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出生于明代绍兴府余姚县。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阳明父王华得中状元,因恋鉴湖山水,举家迁居山阴,造状元府于山阴县东光相坊光相桥侧畔。
王阳明像(图片来自网络)
王阳明天资聪慧,在京师就读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以“惟读书登第耳”。弘治十二年,王阳明赐进士出身,观政工部,从此踏上仕途,历官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在江西赣州等地剿匪,推行保甲制度,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受封为新建伯,谥文成,从祀孔庙。王阳明从政之余,读书不辍,曾师事娄谅,泛览儒、释、道三家。一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面对社会危机,深感于“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已到了“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所以决心要寻求一种能使天下事势“起死回生”的良方。他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只作沽名钓誉之阶,无补于社稷安危。他经过千辛万苦,建立了拯救世界的身心之学即“心学”。
然而,王阳明的最大成就还是他的心学理论。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主旨是尊重人性及人性释放。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地,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弟子及仰慕者众多。
王阳明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心学源于孔孟,孟子过世后,儒教身心之学丧失殆尽,王阳明重整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创了身心之学的新学风。
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心即良知。无论圣人还是凡夫,无论贤士还是愚人,无论学者还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良知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听从良知的命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并且不会误入歧途。
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和普通人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含金量的多少。人心像镜子,圣人的心如明镜,因为圣人天天在抹拭镜子,没有灰尘;普通人的心不够明亮,因为普通人缺少抹拭镜子的功夫。这个抹拭心镜的功夫也叫致良知。
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心中有良知的学说振奋了弱者的心灵,给那些深陷权势和名利的旋涡而不能自拔,遭受现世重压而不能逃脱的世俗中人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强而有力的快乐生存之路。“良知”说不仅鼓舞了知识分子,也鼓舞了不通文墨的平民百姓,它迅速从都市和乡村中传播开来,成为风靡一时的学说。
王阳明还写了许多“良知诗”,通俗地解释“良知”,如:“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生动易懂,家喻户晓,传播久远。
王阳明在绍兴的遗迹很多,最主要的是阳明洞天、伯府第和兰亭墓园。
阳明洞天在绍兴会稽山脉宛委山麓,曾是王阳明筑室修炼身心的地方。三十一岁时王阳明在阳明洞天修炼一年多,自称“古越阳明子”,号阳明,时人尊称阳明先生。经过一年多的修炼,阳明先生决意出仕,继续圣贤之学。
阳明洞天(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洞天”之名来自道教的“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阳明洞天在会稽山区的宛委山,故又称会稽洞天或宛委洞天,在“三十六小洞天”中居十位。另外,会稽山麓的若耶溪在“七十二福地”中居十七位。由于王阳明曾在阳明洞天修学悟道,自称“古越阳明子”,取“阳明”为他的号。
今天,在绍兴南部会稽山景区宛委山阳明洞天,阳明草庐也已复建完毕。草庐五开间,其中草庐内正中央的王阳明雕塑像高两米。整个阳明洞天内,草庐、长廊、古亭、修竹、小花和阳明洞天禹穴、龙瑞宫刻石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的洞天福地图。
绍兴王阳明故居新建伯府。新建伯府在绍兴民间多称伯府,这是王阳明晚年在绍兴的住宅,位于绍兴老城区光相桥东侧西河以南,即现上大路王衙弄的“伯府第”。主要建筑有豪华的伯府大厅,绍兴民间有顺口溜:“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由此说明伯府大厅的宏伟大气。除大厅以外,还有天泉楼,饮酒亭,碧霞池,以及连接饮酒亭与碧霞池水榭的天泉桥。
阳明故居(图片来自网络)
王阳明经常在碧霞池和天泉桥上讲学、宴饮。有诗《月夜》(与诸生歌于天泉桥):“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除伯府外,在下大路,光相桥以东,建有阳明书院,王阳明殁后改为阳明先生祠,后改为文成祠。阳明书院、伯府大厅、天泉楼都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
碧霞池与天泉桥、观象台、阳明故居、大埠头等阳明遗迹联系在一起,碧霞池长为三十六米,宽二十五米。中间有水榭,水榭建筑长十四米,宽约七米,整个水榭有近百平方米。王阳明在建伯府第之时,便挖新池,将池取名“碧霞池”,挖碧霞池之土便筑了假山,即观象台。碧霞池中建起水榭,又建天泉桥让水榭与大厅相连接。阳明心学的巅峰之作“天泉证道”即发生在碧霞池的天泉桥上。王阳明去世后,阳明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纷纷来到这里讲学、传道,几十年而不衰。
碧霞池(图片来自网络)
王阳明墓位于绍兴市柯桥区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二里许的鲜虾山。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一揽越中佳山水。墓冢直径十米,墓道全长七十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二千余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弘历南巡过后,作过一次修缮,建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2015年以来阳明墓园不断扩展,总占地五百八十亩。工程分为两期建设,墓园建设一期二百多亩,已基本完成。
王阳明墓(图片来自网络)
新建成的阳明墓园,将成为人们祭祀王阳明的“朝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