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古城in象—打卡绍兴故事
 
独具特色的乌篷船

日期: 2024 - 08 - 29 浏览次数:

绍兴乌篷船,淳朴隽美,风格独特,在江南水乡风光秀丽别具灵气的景色中,以迷人的风采,营造古城诗情画意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每当节日总能看到人山人海的游客,排着长队,等候搭乘独具特色的乌篷船。他们觉得好像只有坐过乌篷船,才算真正到过绍兴,所以忘不了过一把坐船的瘾。

乘乌篷游绍兴(图片来自网络)

绍兴乌篷船,船体细长如柳叶,头尾尖尖,二头微微翘起,玲珑俊秀,质朴古拙。船上盖着三至七扇不等半圆形的船篷,用竹编成,船篷涂上黑漆,乌黑油亮,船由此而得名。

乌篷船,作为江南水城绍兴的水上交通工具标志,现在已成为用于旅游业的游览工具。可容三到四人。船底铺以木板,使之平整舒服。板上铺席,可坐可卧,轻巧便捷,娴静幽雅,安稳适逸。坐在这里有优哉游哉的感觉,晃晃悠悠地别有一番滋味,这情景是多少人为之向往,为之追寻的乐事。

划乌篷船的人,坐在船的后艄,船尾竖着一块短木板作为靠背,船工(船头脑)用双脚一伸一缩躅踏长桨作动力。推动船体轻穿前行,又用手操划楫作舵;有时桨楫并用,手脚联动,可加速前行。由于船身轻盈,驾艺高超,打弯回转,运行自如。这种手脚并用的划桨方式世所仅见,乃绍兴船工举世无双的绝技。载人后,船体贴近水面,使人仿佛有坐在水面荡漾的感觉,使人能与河水进行近距离的交融。乌篷船轻泛,享受舟楫之便和亲水之乐,在一座座古桥下穿行而过,给忙碌的现代人们提供了另一种久违的休闲和生活旋律。

乌篷穿行(图片来自网络)

绍兴的船,从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中的独木舟,到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用木桨,历史悠久。直至3000年前的周代,才有文字记载:《艺文类聚》引《周书》云:“周成王时,于越献舟”。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发展造船业,专设“工官”管理,并有专门集驻船只的基地——“船宫”,尔后水军施船攻吴,称霸春秋。《越绝书》载:越民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可见当时用船已较普及,而驾技已趋高超。六朝时,在山阴县西北部的双渎、温渎二地,造船已初具规模。宋陆游有“船头一束书,船後一壶酒。”的记述。明代张岱《夜航船》一书,就以船名为名。至清代中期,“船具船作业”更趋发达,山阴县的双渎和会稽县的松陵乃是船业中心。

在现代交通工具萌发之前,船是当时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绍兴自古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家家面河,户户临水,可谓“三山万户盘巷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在广阔的平原地带,远远近近都用舟船往来,大小俱全的船只,客货兼容,款式多样。在河面上穿梭往复,一派繁忙的舟运景象。

我们现在看到的乌篷船,追本溯源,原是过去乌篷一族中的“小不点”,当时称为“小船”、“小划船”、“脚划船”、“躅桨船”。小船停靠的集聚地称为“小船埠头”,船工称为“小船头脑”,雇船回家称“讨小船回来”。上了年纪的绍兴人都知道:这种有乌篷的小船,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是比较高级的交通工具。昔时上城看病、请医上门诊脉、新女婿登门、出门人返乡探亲、姑奶奶回娘家、邀友出游、下乡作客……都少不了它。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一文中说:“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还在《在酒楼上》写到“我”是“坐了小船回到故乡的”,这小船就是这种乌篷船。

乌篷船(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各种乌篷船均是客运船,属于高档交通工具。作为贯通城乡交流载人的公共交通船叫“埠船”,远途客货联运的运输船叫“航船”;农家用于换料、换灰、载稻、载柴草以及为酒厂茶店载水的无篷大船叫“淡畈船”。农家还自备没有篷的小船,乃水乡农户必不可少的运输和劳作工具。用它出畈种田、水上劳作;用它捉鱼、抲虾、采菱、打鸟、扒螺蛳、卖鱼虾;还用于自家人上城赶集、小量载物、走亲访友。

最有特色乌篷船,乃是一种在乌篷上嵌镶着“明瓦”作透光舷窗,装饰又比较考究的大船。它是专门供中上等阶层人士上坟、看戏、游览、探亲以及婚丧大事等需要雇用的大型高级交通船。。

明瓦船船身高大,船体较长,如果全是严实的竹编乌篷,由于不透光,白天里面将一片暗黑,人们活动困难,如启开透空,内景直露,冬天雨天风雨必入。在玻璃尚未能普及到日常生活的时代,聪明的先辈,将河蚌壳外面的黑色层磨掉后,成为半透明物,磨制后外形如瓦,故名“明瓦”。将明瓦嵌镶在乌篷上成为密封的小舷窗,使船内有了光线,也遮太阳又挡雨。不论内看外望都很别致,造就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使整只乌篷船增添无限的雅致和庄丽,这是独具匠心的卓越创造。

明瓦船中舱有三道(扇)定篷,其中二道(扇)是明瓦篷的,即称之谓“二明瓦”,船越大装明瓦的乌篷就越多,“三明瓦”内可放“四仙(人)桌”和船凳;“四明瓦”以上的船内就可放“八仙(人)桌”。中舱有门框、挂门帘,摆放太师椅,上铺绣花的坐垫。后侧设有藤床,备枕席被褥,供老年人休息。舱中还特意留出一个部位放“船椅”,若翻起坐垫和盖板,下面是一只小巧的马桶,专供女眷使用,可见设备之周全。

明瓦船的舱窗、窗壁四周都有木雕构件,船内布置庄重而周全。在后舱有厨房,可烧茶烧点心。这种大船的后艄大抵用三支橹或四支橹摇。如要加快,雇用纤工岸边拉纤,有一人牵、二人牵、三人牵等。如果是四支橹摇,加三人背纤,那船的行速就得到很大的提高。周作人在《乌篷船》一文中说:“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鲁迅先生在《五猖会》的文章中介绍:“他小时候去东关就是坐三道明瓦窗的大船”。

船体雕画精巧陈设古雅的乌篷船,亦称“画舫”。最有名的是“烟波画舫”,装饰华丽,古朴精美,1916年孙中山先生偕胡汉民来绍兴,就是乘其赴东湖。1939年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绍兴视察,据说也是乘用此舫。作为高级游船,近年有人仿造。

画舫游船(图片来自网络)

乌篷船是绍兴特定地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已成为绍兴流动的文化符号,是绍兴文化景观中亮丽的明珠。它是昔时越地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它以最朴实的语言,阐述了水乡农民最真实的生活。

随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断升级,大部分乌篷船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小部分以新的面貌保留了下来,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彰现了绍兴民俗的风土人情,承载着人们对于水乡的梦想和遐思,荡漾着水乡别有灵韵的诗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