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南地区水之利害一直是攸关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命安危的关键问题。越地萧绍平原用大闸控制河网水位,开始于明代的三江闸,由绍兴知府汤绍恩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次年三月告成,在以后的四百多年中,一直是萧绍平原排涝拒咸、蓄淡灌溉的枢纽工程,对解除洪、涝、旱、潮灾害起过重大作用,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滨海大闸。
三江闸(图片来自网络)
一、以造闸为治越急务
东汉所筑鉴湖自南宋开始渐废,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直泻于北部平原,导致旱涝现象激化。而南宋以来,浦阳江下游多次借道钱清江,出三江口入海,进一步加剧了旱、涝、洪、潮灾害。宋元明以来,山会百姓修缮北部海塘,抵御海潮内侵;整治平原河网,增加调蓄能力;修建扁拖诸闸,宣泄内涝;开碛堰,筑麻溪坝,使浦阳江复归故道等,有效地缓解了平原地区的旱、涝灾害,但仍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正如《闸务全书·序》所称:“方春霖秋涨时,陂谷奔溢,民苦为壑;暴泄之,十日不雨复苦涸;且潮汐横入,厥壤泻卤。患此三者,以故岁比不登。”
嘉靖十四年(1535),绍兴迎来了有恩于这片山川的知府汤绍恩,上任伊始即下询民情,实惟水患最急,于是“相厥地形,直走三江”。次年,选定了玉山闸北、马鞍山东麓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汇合处的古三江口作为闸址,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七月开始备料筑坝,翌年三月闸成竣工,历时不足九个月,而闸体实际施工仅“六易朔而告成”,共费银五千余两。大闸左右岸全长103.15米,28孔,净孔宽62.74米。闸孔对应天上星宿名,故又称应宿闸。又在闸上游三江城外和绍兴府城内各立一石质水则,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以作启闭标准。又在三江城西门外之南建六洞减水闸(也称平水闸),在玉山之东北建一洞撞塘闸(后增一洞,称两眼闸),以缓三江闸泄流时的水势。
汤绍恩像(图片来自网络) 府志应宿闸图(图片来自网络)
三江闸地处三江入海之要冲,流湍潮涌,施工颇有难度,建闸时遇到大雨大潮冲击,随筑随溃,民工恐惧,怨烦由生,但汤绍恩不为动摇,鼓励民工坚守岗位。他自誓:“再溃,当以身殉!”每逢风雨、殚思竭虑,几至呕血。同僚及民工深为太守精神感动,无不奋发。闸成后“旱有蓄,潦有泄,启闭有则,山会萧三邑之田去污莱而成膏壤”,功效惠恩越地四百余年。
二、以身殉成司闸正神
本世纪初,建绍兴治水纪念馆时,主事者在三江闸汤公祠旧址旁找到了好几块石碑,其中有记关于莫龙事迹的,其原为衙门轿夫,后得太守汤绍恩发现“德才兼备”而获信任,派去三江建闸工地“董夫役”。“董夫役”者,按今天的话说即“业主代表”,兼有对工程管理指挥之责,造闸时筑闸基尤难,屡建屡圮,莫龙身先士卒,摸清水下情况,一次入水探闸底,不幸遇难。后“郡人德之,附祀汤公祠侧,设牌为司闸正神”。莫龙由一个为治水而献身的平民治水英模,变成了颇具神话色彩的神。这恰恰就是古代社会的特色,因为成神,才有崇高形像,才能配享祠庙,也才有可能有场所以长久纪念,并教化后人。
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时,乡贤程鸣九广搜博采,将汤公与绪业者建修之诸务,汇为《闸务全书》上下两卷。道光间,又有三江闸五修之参与者再编辑而成《闸务全书·续刻》,四卷合成为绍兴第一部工程专志《三江闸务全书》。
三、以大闸保越地安康
三江闸的首要功绩,是切断了潮汐河流钱清江的入海口。最终消除了数千年来海潮沿江上溯给山会平原带来潮洪咸渍的灾难。闸成后,又筑配套海塘四百余丈,与绵亘二百余里的山会海塘连成一线,筑成了山会平原御潮拒咸的滨海屏障,从而形成了以运河为主干、以直落江为主要排水河道、以三江闸为排蓄枢纽的绍兴平原内河河网水系。其次,三江闸解决了萧绍平原长期为之苦恼的排涝问题,将钱清江流域截入控制范围,形成了山会平原整体的排涝枢纽。闸全部开放时,正常泄流量可达280立米/秒,能使萧绍地区三日降水110毫米暴雨排泄入海,安全渡汛。再三,改善了萧绍平原河网的蓄水状况。由于大闸控制蓄泄,可保内河385毫米(黄海)的正常稳定水位,以提高平原河湖网的蓄水量,满足灌溉、航运、水产的需要。《康熙会稽县志》载:“自建三江闸,而山、会、萧三邑无旱之忧,殆百年矣”。其四,增加了土地资源。建闸前,钱清江之北、山阴海塘之南,今下方桥、安昌一带的塘内之田,因受钱清江潮汐祸害,很少垦种弃荒。闸成后,钱清江成为内河,荒地始垦,“塘闸内得良田一万三千余亩,外增沙田沙地数百顷”,这对于人多田少的绍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原汤公祠有联曰:
回四邑之狂澜,三百年击壤歌衢,成仰当年经济;
建千秋之伟业,廿八洞惊涛飞雪,长留此日恩波。
万历《绍兴府志》关于“汤绍恩与三江闸”的记载(图片来自网络)
三江闸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砌石结构并以星宿名称闸孔的多孔水闸工程;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拒潮蓄淡工程;具有世界最特殊的水文设施——“五行”水则碑,使闸实现水资源定量调度;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和管理的最高水平。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1957年冬始,闸门启闭改手工为机械。1962年再改电动启闭,结束了延续四百多年的手工启闭历史。是年,三江闸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随着钱塘江道北移和曹娥江道东摆,闸口外出现大面积淤涨,严重阻遏排水,1981年,在三江闸北5里处,建成正常泄流量为528立米/秒的大型现代化水闸——新三江闸,古闸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新三江闸(图片来自网络)
四、以文化传治水精神
由于围涂造田,尤其是浙东引水工程需要,新三江闸外曹娥江接钱塘江杭州湾口,“浙东引水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于2005年12月30日奠基开工,作为中国第一个在河口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挡潮闸工程,曹娥江大闸是国家批准实施的重大水利项目,总占地1000亩,总投资12.5亿元。大闸工程具有防潮、防洪、治涝、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改善和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建成后变92公里的感潮河段为内陆河,使曹娥江江道成为近50平方公里的河道水库,并可综合调蓄该地区水资源。大闸的建设,保障了虞绍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为加快推进未来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的建设和虞绍平原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荣获“鲁班”奖。
曹娥江大闸(图片来自网络) 娥江十二景—安澜镇流(图片来自网络)
在曹娥江大闸建造中,充分挖掘传承了古三江闸的历史文化,在大闸主体通道栏板两侧,分别刻有一组星宿神祇形象浮雕和流域文化线刻图。在几万平方米的闸区内,“名人说水”之景,将古今中外有关水的精辟之言,择石勒刻。另建安澜镇流碑亭、陈列馆等文化景点,构成了工业新城中美丽的滨海园林。大闸“鲁班奖”验收专家组这样写道:“宏伟的拦河大闸与绿色的自然生态环境,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诚可谓越地缵禹之绪,大闸横贯海际,蓄泄有度安澜,煌煌伟业代继,遗泽千秋永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