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大放光彩的一个时期,孙吴、两晋、南朝的会稽郡尤为突出。在这个时期里,汉族文化所独有的书法艺术,自东汉以来占 有重要的地位。魏仲繇始创真书(楷书),独辟蹊径,因此被称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像(图片来自网络)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酝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另一方面是他的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据传为王羲之所撰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自述:“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里可知,王羲之由狭隘地跟卫夫人习书,到见众碑帖后眼界大开,才找到书学的正确之路。在书法实践中,王羲之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加上他的天才与勤奋,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其书法后世流传的刻本甚多,以《乐毅论》《兰亭集序》《十七帖》等为著,今存世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等帖,另有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
王羲之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41位名士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修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习俗,人们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用香薰草蘸水互洒身上行祓祭仪式,或沐浴洗涤身上污垢,以祈求消病除灾。江南三月多雨,这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清流激湍。王羲之与41位名士,感受春意,在流觞曲水、歌诗品酒之后,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图片来自网络)
兰亭鹅池碑亭
《兰亭集序》是有感而发,全文分五段,先写时间、地点和事件,即“修禊事”;再写兰亭周边山水景色,春色宜人,流觞曲水,饮酒吟诗,乐在其中。第三段写这一天天朗气清,让人体会到宇宙之大,物产丰富,乐趣无穷。第四段写与好友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时间短暂。每当人们感到愉快满足的时候,却不知道死期已悄然而至,感叹喜欢的东西会成为陈迹,最终同归于消失。最后一段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生和死没有差别是荒谬的,寿命长短是一样的说法也是不对的,活在世上必须珍惜时间,珍视生命。
《兰亭集序》不仅文美。书法更是飘逸俊美,出神入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瑰宝。
《兰亭集序》成为后世书家顶礼膜拜的不可逾越的书法艺术高峰。特别是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赞叹它“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摹流传,冯承素奉旨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兰亭集序》经唐太宗不遗余力的推崇后,遂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圣经。
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曾励精图治,颇有政绩。但王羲之的书法名声更大,在绍兴越城和嵊州王羲之故居都留下许多生动故事,有的还凝变成了地名。绍兴越城蕺山历史街区内的戒珠寺、题扇桥、躲婆弄、笔飞弄等地名的出典,都与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有关。
王羲之故宅戒珠寺
书圣故里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离开了政治漩涡,王羲之离自然越来越近,他的诗也清新超俗。《答许询》诗:“取观仁嘉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
王羲之隐居嵊州金庭。金庭四周环山,前有五老峰,后有放鹤峰,山峰秀丽,山间溪流淙淙。王羲之在此采药炼丹、以文会友,挥毫泼墨,留下许多的趣闻轶事。
现在嵊州市金庭镇还存有参天翠柏相映成辉的“晋王右军墓道”、“晋王右军墓”、石筑飨亭,金庭镇的华堂村是王羲之后裔最大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