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659-744),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贺德仁的族孙,贺氏是当时会稽的望族。7岁时父亲病故,开始蒙学经书,基于家族的优秀基因和后天的刻苦努力,幼时就博闻强识、满腹经纶,诗文卓越。然时值朝堂一片混乱,科举考试时停时续,直到证圣元年(695),37岁的贺知章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混迹京师,渐以“文词俊秀”“书法精绝”名扬京城,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像(图片来自网络)
天宝三载(744)正月初五,长安东门热闹非凡,唐玄宗带队,太子李亨紧随其后,朝中百官盛装出席,还有一些文坛大V作为特邀嘉宾也列席其中。只见唐玄宗双手紧紧握着一位老者的手,依依不舍地说道:“你一生淡泊名利,为国操劳近50年,现在执意要告老还乡,朕实在是舍不得呀。”同时送上一本皇帝亲自作序,众高管现赋的同题送别诗集,作为退休纪念品,并下诏提拔老者的儿子为会稽司马,赐绯鱼,方便就近照顾老父亲。如此高规格的荣休仪式,在整个唐朝都是空前绝后的,在历史上也是千古奇观,配享这份荣耀的老者就是贺知章。
贺知章的仕宦属于平流进取,没有大起大落。初任校书郎、四门助教、四门博士等职,四门学是专为京城官家子弟办的学堂,对老师的要求极高,四门博士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的高级教授。贺知章在将近19年的校书、教书过程中,虽然朝堂经历了一系列风雨变幻,但他的治学人品是饱受好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在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58岁授起居郎,这份工作是记录皇帝言行的,虽然官阶不高,但对人选要求却是非常高的,因为所记皇帝言行是供后世修史之用,事关皇帝声誉,只有公认的德高望重,正直果敢、德才兼备之人方可担任。
贺知章一生最大的荣耀是为大唐帝国培养了一代接班人,即太子李亨。唐玄宗的皇长子庆王李琮师承贺知章,可惜体弱多病,英年早逝;二皇子则被迫害而死。等到三儿子李亨成为法定继承人,唐玄宗作为一个父亲,更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经过反复思量,精心挑选,最终依然选择学识一流、授课能力出众、工作阅历丰富的贺知章来教导自己的接班人。
贺知章与太子李亨(图片来自AI生成)
当时,贺知章已经80高龄了,深知责任重大,不顾年老体衰,呕心沥血,日以继夜为李亨编写专门的教材,尽量用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来上课和规谏,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特意在环境优美、非常幽静的京城长安龙楼给李亨讲经传道,所有作业都一一批改,所遇疑问都一一解答。贺知章把自己一生所学和在多个重要岗位上的实践经验全部倾心相授,教学效果显著。李亨学业长进,学识渊博,具备了一代帝王应有的品德和才华,玄宗和杨皇后对此十分欣慰。
唐玄宗在送别贺知章回乡时的手诏中答谢道:“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唐肃宗李亨后来回忆贺老时同样作出了高度评价:“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诙而讽谏……”两代皇帝都对一个臣子作出高度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世人皆知贺知章金龟换酒,偶遇初出茅庐的李白就一眼识得“此人是谪仙人”,并极力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却不知肃宗时的宰相、代宗时的广平王李泌,也是贺知章一眼识出的神童。贺知章第一次见到他就说:“这小子目如秋水,智力过人,将来一定能做卿相。”贺知章在精心培养太子李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李泌的培养,算是给李亨储备了一个肱骨之臣。后来,安史叛乱中,玄宗外逃四川时,太子李亨第一时间就把隐居在大山里的李泌接到灵武,与他商讨国家大计,一举收复了两都,李亨也得以顺利继位。贺知章的两位学生李亨和神童李泌联手平定安史之乱,及时挽回玄宗朝的败局,救国救民,功不可没。无可否认,这里有贺知章的一份付出,也是一个老师育才成功的最好明证。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贺知章无疑是一个功德圆满的修行人。他是古代少见的高龄官员,长寿至86岁,在长达50年的仕途中,不急不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在漫长的仕途中从未有过被贬的经历,甚至连国君的斥责都从未受过。一生荣华,尊享富贵,是人人羡慕的锦鲤体质,不仅写就了光辉的人生篇章,还成为了家乡人民的骄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37岁考中进士离开绍兴,86岁荣休回到绍兴,“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致仕,御赐镜湖剡川一曲,不仅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使镜湖名声大噪,成为唐朝文人墨客的旅游热门打卡地。贺老的一生恰如绍兴的兰花清雅幽香,用自己漫长的一生绘就了一幅淡淡的人生山水图,用最硬核的实力,过完了最圆满的一生。
今叶家堰村一景(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余晓栋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