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春秋末期越国国君。与北邻吴国争雄,曾战败为奴。他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念念不忘“会稽之耻”;他任用贤良,生聚教训,终于雪耻复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卧薪尝胆碑刻
越王勾践因夫椒一战大败,赴吴石室为奴三年归国,吴王封给他百里之地。当时越国的外部环境,仍然处于吴国的虎视狼窥之下,要雪耻复国,还得处处留神。越国内部,新败之后,疆域缩小,国破军残,田畴荒芜,物资匮乏,人民离散,民心惶惑,可谓内外交困。为引导国民克服困难,勾践率先垂范,“躬行节俭”,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国民,振奋国民的自强信心。
勾践矢志不忘会稽之耻,除了卧薪尝胆,还“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疲倦困乏想要睡觉的时候,就用蓼草的苦汁来刺激眼睛,以打消睡意;脚冷了就干脆把它浸泡在冷水里,经受挨冻的痛楚;数九寒天常常抱着冰块,炎炎夏日还要握火热的东西。如此刻苦砥砺,磨炼报仇雪耻的意志。勾践还“昼书不倦,晦诵竟旦”,刻苦学习,总结经验教训,通宵达旦地读书写作。
为了防止产生好逸恶劳的思想,勾践还“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他亲自到田间耕作,夫人亲自织布,与百姓一道艰苦劳动,以恢复和发展越国的经济。甚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勾践通过这种身体力行、不怕艰苦、不怕劳累的精神,以激励人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勾践视民为立国之本,他根据文种、范蠡等人的建议,实行“抚民保教”的“爱民”政策。“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富者安之,贫者与之;养生葬死,吊忧贺喜,“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推行“缓刑薄罚,省其赋敛”的休养生息之策。“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同时奖励生育,繁殖人口,为其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兵员保障。
越王句践剑 越王句践剑铭文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将国都“徙治山北”,在今绍兴市区利用地形先后建筑了勾践小城和大城。这就是越国作为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的都城,这座都城当时称为大越。
越国迁都琅琊后的形势图
勾践小城建在种山南麓,种山因山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平面呈圆弧状,峰峦逶迤起伏宛如卧龙,后改称卧龙山。这座小城为后来历代沿用,位置没有移动。隋朝修理小城,扩建的罗城(即大城)和小城相接在小城的西城墙与南城墙衔接的地方。宋代也只是在隋朝小城的基础上修筑,小城仍有5个城门。明清时期,以府山东南麓小城宫台旧址设为府治。由此可见,小城位置历经2500多年一直被历代沿用。
小城的城门,据《越绝书》记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陆门四,水门一。”据万历《绍兴府志》所附《旧子城图》,南城墙有两座城门:一为位置相当于今旱偏门的常禧门,一为今拜王桥附近的秦望门,均为陆门。东城墙也有两座城门:一座为位置相当于今酒务桥的酒务门,当时可能既有陆门,又有水门;另一座陆门为在镇东阁附近的镇东门。这样,合计有陆门4座、水门1座。城门个数和文献记载也是符合的。
小城的街道格局,据万历《绍兴府志》所附《旧子城图》估计呈“十”字形。南北方向1条,由府山南麓泰清里至拜王桥(今府直街)。东西方向1条,由凰仪桥至清凉桥。东西向与南北向街道交叉在五马坊口,呈“十”字形。小城内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河道,这条河道在隋朝被称为子城玉带河,西起西城墙外的庞公池(今西园),东至今酒务桥北侧注入护城河。
越王台
在小城内,据《越绝书》记载,建有“周六百二十步”的越王宫台,这是越国君臣谋划政事和军事的最高指挥中心。另据《吴越春秋》记载,小城西北今府山之巅建有“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雍正《浙江通志》引沈立《越州图序》云:“飞翼楼高一十五丈,范蠡所筑,以压强吴。”显然,建筑飞翼楼不仅仅是为了“以象天门”,实质上它是观察吴军动静的军事瞭望台。
勾践小城的核心是卧龙山,又称龙山,又因越国大夫文种葬于山上,另名种山。清康熙皇帝南巡时,驻跸于山,赐名“兴龙山”。但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府山,这是由于龙山也是历来府治所在。
庄严、静穆地肃立在府山上的几处古越遗迹,包括越王台、越王殿、望海亭和文种墓。
望海亭建在府山最高峰,唐时在越国飞翼楼遗址上改建,古代由此可远眺大海。飞翼楼是越大夫范蠡所建,高十五丈,用以嘹望敌情。从飞翼楼到望海亭,在两千余年间屡圮屡建,亭名也多次更易,一直保留至今。
府山之巅飞翼楼(图片来自网络)
小城建成以后,以它为依托,勾践在小城东南兴建了一座比小城大10倍的山阴大城。因为系范蠡奉命所筑,由他规划、设计建成,故称“蠡城”。实际上是小城的郭城。《越绝书》记载:“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亦有事。到始建国时,蠡城尽。”《吴越春秋》记载:“外廓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
关于山阴大城的范围,历代城墙修建有所变化,如《越绝书》记载大城周20里72步;隋代以大城为基础兴建的罗城,城周长45里。勾践构筑小城和大城,是利用山会平原上的9座孤丘(即阳堂山、火珠山、蛾眉山、白马山、彭山、黄琢山、种山、怪山、蕺山)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找到9座山的确切位置。虽然阳堂、火珠、蛾眉、白马、彭山、黄琢诸山均已泯灭,然而种山、怪山、蕺山犹存,三山鼎峙,屹立城中,成为绍兴古城2500年来绝对稳定的地理坐标。当然,其他六山也还是能够找到确切的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