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越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发展研讨会”于11月11日举行,同时召开了理事(研究员)年会。这是在绍兴市社联、市社会科学院关心支持下开展的一项越文化民间学术活动。此次研讨会由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锡堂主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我省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和美乡村。越文化作为我市的独特地域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对于赋能和美乡村发展至为重要,如何利用好越文化,做足特色放大优势,让越文化在新时代和美乡村发展中流动起来彰显出来传承下去,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与会专家学者们首先参观考察了乡村振兴先行村、省级未来乡村试点村越城区坡塘村云松,并在绍兴市“社科之家”进行交流研讨。
坡塘村罗国海书记应邀作了主旨发言。坡塘村既是越国大夫范蠡当年挖塘养鱼的地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始祖唐茂春的故里。罗国海书记结合自己的治村理政经历和云松面貌的巨变,深入全面地谈了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的认识和体会。他认为,文化艺术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理想途径,而乡土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要因地制宜,讲究细节和原生态;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文化,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转化为经济和产业。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二级教授俞志慧也就乡村风物文化和地名文化作了主旨发言。他从越地古诗词中被歌咏的坡塘笋、鉴湖菱、平水茶、宾舍牡丹、湖塘杨梅、斗门鳗线、陶堰艾糕等乡村风物,以及“百步瓜”等所涉地名和风物的进一步考证探索抢救,提出了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和特色亮点。
坚持“田野调查”走过2000多个村庄的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文炜,一直在北方研究传播越文化的雄安新区浙江商会秘书长张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余晓栋理事等纷纷发言和探讨,认为不少地方在乡村振兴中的“千村一面”和过度性开发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文化赋能的必要性和社科普及的重要性。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智麟书面提交了研究会(研究中心)2023年工作成果和明年工作计划。